Buddhism Naga

那伽(梵语:नाग,转写:nāga),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。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,有一个头或七个头;其形像在婆罗门教、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。

但是这个词的用法并不十分严格,它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[1] 或真正的蛇,尤其是眼镜王蛇和印度眼镜蛇(眼镜蛇在印地语中的读音就是“纳格”)。

另外,雌性的那伽被叫做“那姬”(nāgī)或“那姬尼”(nāgiṇī)。那伽在汉传佛教中等同于龙,翻译为神龙;在藏传佛教中等同于鲁龙。 佛教认为,龙是所谓天龙八部中的一支。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,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。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,龙部众生会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,称为「顺法行」善族龙王,经中说大约有十一个善族,又常说八大龙王护法。不过,佛教也提到了有“不顺法行”的龙存在。投生到那伽神身的因缘,是过去常行善布施,但无正念,又性急多怒,而得的果报

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龙王的名字:法行龙王、象面、婆修吉、得叉迦、跋陀罗等。 另,佛教《妙法莲华经》有八龙王,《华严经》有十龙王的概念,如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,祂的女儿龙女在“法华会”上示现成佛,后化身为童女辅佐观音菩萨。

  1. 难陀龙王(梵语:आनंद,转写:Ānanda;标准藏语:mtha’ yas): 意译为欢喜龙王,又音译作阿难陀。印度教称舍沙(梵语:शेष,转写:Śeṣa),密教翻译为无边龙王。龙众的上首,跋难陀之兄,曾和娑伽罗龙王战斗。释迦如来降生之时,与跋难陀龙王吐清净水,一温一凉,灌太子身
  2. 跋难陀龙王(梵语:उपनन्द,转写:Upananda): 意译为贤喜龙王,又音译作优波难陀。难陀之弟,和难陀龙王共同保护摩诃陀国免于饥馑,必定参加说法,释迦佛入灭后永远守护佛法。
  3. 娑伽罗龙王(梵语:सागर,转写:Sāgara): 意译为海龙王,又音译作沙揭罗、娑羯罗等。印度教称“Karkoṭaka”(标准藏语:stobs rgyu),密教作力游龙王(标准藏语:stobs rgyu)海龙宫之王,大海龙王,为二十诸天之一,观世音菩萨二十八部众之一。在《法华经·提婆达多品》登场的八岁龙女是娑伽罗的第三王女「善女龙王」,在经中当即示现成佛,也就是空海劝请的清泷权现。
  4. 和修吉龙王(梵语:वासुकि,转写:Vāsuki,标准藏语:nor rgyas): 意译为宝有龙王、宝称龙王、多头龙王、九头龙王,又音译作婆修竖、筏苏枳、婆苏吉、婆素鸡,在日本多称作「九头龙王」、「九头龙大神」等。密教翻译为广财龙王。曾经为守护须弥山而缠绕之,和修吉以小龙(蛇)为食。印度教也认为和修吉是龙王上首。
  5. 德叉迦龙王(梵语:तक्षक,转写:Takṣaka,标准藏语:’jog po): 意译为多舌龙王、两舌龙王、视毒龙王、现毒龙王、能损害者龙王。密教翻译为安止龙王。传说被此龙怒视之人会气绝而亡。德叉迦龙王是身延镜和《金光明经》中的七面天女之父。
  6. 阿那婆达多龙王(梵语:अनवतप्त,转写:Anavatapta): 意译为无热恼龙王。又因译作阿耨达龙王。居住在喜马拉雅北方的神话之池——阿耨达池(无热恼池),传说这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。
  7. 摩那斯龙王(梵语:मनस्विन,转写:Manasvin或Manasa): 意译为大身龙王、大力龙王、大意龙王、高意龙王、慈心龙王,又音译作摩那苏婆帝、摩纳娑。印度教中又作莲花龙女王(Padmavati),密教作莲花龙王(Padma,标准藏语:pad ma)。在印度教搅乳海传说中,阿修罗以海水侵袭喜见城,龙王舞动身体将海水逆流。
  8. 优钵罗龙王(梵语:Utpalaka): 意译为青莲华(花)龙王、青莲龙王。居住在青莲花池。 「青莲华」又音译为「优钵华(花)」、「优钵罗华(花)」等。
zh_CN简体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