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丘( 梵语:भिक्षु,转写:bhikṣu,巴利语:bhikkhu),佛教术语,又译为苾刍、苾礇、碹刍、备刍、比呼、比库,意译为乞士、乞士男、除士、薰士、破烦恼、除馑、怖魔。佛教受具足戒之后的男性出家众,称为比丘。对应的女性出家众称为比丘尼),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,为佛教四众、五众或七众之一。汉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门来作为比丘的通称。
比丘是梵语之译,其义有五种,其中“破恶(破烦恼)、怖魔、乞士”称为“比丘三义”,另两个意思是指“出家人”和“净持戒” 。其中的“乞士”就是乞求的人。 在佛陀时代,出家人以解脱为志,专职从事心灵解脱,不事劳作,不作炊饮,以乞食为生,但佛陀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,“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,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”,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。
《巴利律藏》将比丘分类成数种,「乞食名比丘,持钵行乞为比丘,穿破衣为比丘,有名无实的比丘,假冒的比丘,一来的比丘,三皈依受戒的比丘,圣贤的比丘,本质是比丘,有学的比丘,无学的比丘,依和合僧,白四羯摩,无异议通过受具,即此处所谓的比丘。」
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,只需受十戒;但在满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,上座部比丘要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比丘戒,法藏部比丘要遵守二百五十条比丘戒。